賴清德隱憂(三):侯友宜與柯文哲不是整合,就是「只剩一個」

自2024總統選戰開跑以來,在野藍白整合便一直是重要話題。 第一波高峰是6月國民黨內亂開始後,因為侯友宜的支持度崩盤墊底,柯文哲則持續上揚、甚至一度超越賴清德,導致國民黨出現了「藍白合」呼聲,並有部分聲音暗示應該「禮讓柯文哲」,例如立委羅智強提議的「政黨輪替大聯盟」,便被解讀是要「棄侯保柯」,儘管羅智強本人嚴正否認。 第二波高峰是8月下旬郭台銘宣布參選後,因為非綠陣營的候選人多達三組,所以有不少聲音呼籲侯友宜、柯文哲、郭台銘進行協商,希望在三人之中形成一組候選人,以求集中選票「下架民進黨」。其中,由於郭台銘民調墊底,所以呼聲最高的還是「柯侯配」與「侯柯配」。 在筆者看來,郭台銘如今已是強弩之末,不僅副手賴佩霞的美國籍放棄時間成謎,就連原本答應幫忙的國民黨地方派系也紛紛離去,各方不是作壁上觀就是「再倒戈」回侯陣營。被孤立至此,即便郭台銘硬選到底,結果恐怕也是嚴重泡沫化,對藍白都構不成威脅。 從這個視角來看,柯文哲與侯友宜的組合、消長,才是非綠陣營真正能對賴清德構成威脅的關鍵。當然,「藍白合」的現實難度不小,但要集中非綠陣營選票,也不一定非要整合,還可以操作台灣選舉常出現的「棄保」:只要侯友宜與柯文哲當中一人能在選前民調取得較大領先,例如領先對手10%以上,其政黨便能呼籲選民「集中選票支持第二名」,導致第三名的最終得票遠遠小於民調數據,第二名則因此壓過第一名險勝。

賴清德隱憂(三):侯友宜與柯文哲不是整合,就是「只剩一個」
賴清德隱憂(三):侯友宜與柯文哲不是整合,就是「只剩一個」

推出「印度-中東-歐洲經濟走廊」,美國版「一帶一路」登場?

9月9日,美國、印度、沙特等在二十國集團(G20)峰會場邊簽署諒解備忘錄,宣布建設「印度-中東-歐洲經濟走廊」(IMEC)。 根據美國白宮公布的諒解備忘錄內容,IMEC的參與者包括美國、沙特、歐盟、印度、阿聯酋、法國、德國與意大利,各國預計共建兩條獨立走廊:連接印度和波斯灣(又名阿拉伯灣,Arabian Gulf)的東部走廊,以及連接波斯灣和歐洲的北部走廊。走廊將以連通港口海運的鐵路為主體,輔以鐵路沿線的電力、清潔能源和數字化建設,各國政府也將為走廊建設提供技術、設計、融資、法律和監管標準等相關支持。 據諒解備忘錄所述,IMEC的目標大致有二:第一,確保區域供應鏈安全,增加貿易准入,改善貿易便利化,促進貨物和服務在歐亞之間穩定流通;第二,為印度、阿聯酋、沙特、約旦、以色列和歐洲走廊周遭國家創造就業機會,同時降低溫室氣體排放,實現亞洲、歐洲和中東的變革性一體化。 白宮也指出,簽署諒解備忘錄僅代表各成員國的政治承諾,還不到國際法條約的層級,但各方將在未來60天內舉行會議,制定一份附帶時間表的行動計劃。而雖說IMEC尚未建成,部分外媒卻已將其稱作「新香料之路」(the New Spice Route),認為這是能與中國「一帶一路」分庭抗禮的存在。

推出「印度-中東-歐洲經濟走廊」,美國版「一帶一路」登場?
推出「印度-中東-歐洲經濟走廊」,美國版「一帶一路」登場?

賴清德隱憂(一):中美參選,民進黨這次不如國民黨與侯友宜

2024的台灣大選充滿轉折,短短數月內,情勢幾度起落,在野陣營的鬥爭尤其引人注目。 首先是被各方嘲弄、就連深藍選民都憤怒的國民黨。5月17日侯友宜被徵召後,由於郭台銘與部分地方派系串聯、侯友宜自身表現不佳、柯文哲正好風生水起等因素,侯友宜的選情迅速崩盤,從5月底開始便一路墊底,國民黨也因此出現了三派「換侯」勢力:以羅智強等立委參選人為代表的「禮讓柯文哲派」、以鄭麗文與黃復興勢力為代表的「推舉韓國瑜派」、以地方派系為代表的「改換郭台銘派」,侯友宜也因此進入被換倒數,處境尷尬。 但7月23日國民黨全代會後,侯友宜出現了微弱的「慶祝行情」,加上競選辦公室執行長金溥聰強勢控盤,對提議與柯文哲、郭台銘合作者一律嚴肅警告,再配合民進黨猛轟柯文哲的背景,侯陣營也開始端出政策牛肉,如今侯友宜的支持度已逐漸回穩,在不少民調更穩定領先柯文哲,國民黨地方派系也逐漸歸隊。 如此發展,符合筆者在7月31日文章《2024台灣大選|國民黨繼續內戰,但柯文哲意外能幫侯友宜選到底?》的預測,也就是只要侯友宜能利用民進黨猛轟柯文哲「仇女」與弊案的機會,讓民調回穩、甚至出現超越柯文哲的趨勢,就能最大程度平息黨內「禮讓柯文哲」的呼聲,同時爭取地方派系的再倒戈。

賴清德隱憂(一):中美參選,民進黨這次不如國民黨與侯友宜
賴清德隱憂(一):中美參選,民進黨這次不如國民黨與侯友宜

澳洲準備與中國「和好」:經貿制裁有用,但中美澳三角關係會繼續

近日,中澳關係有了新進展。 9月7日,中國與澳洲在北京舉行高級別對話,距離前次的2020年悉尼對話已過3年。此次澳方代表團由工黨前貿易部長埃默森(Craig Emerson)率領,自由黨籍的前外長畢曉普(Julie Bishop)亦有出席,足見澳洲兩黨對本次對話的政治支持,其餘成員則來自企業、政府、學術和媒體等領域,都是熟悉中澳關係的人士;中方代表團則由中國前外長、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名譽會長李肇星率領參加。 7日當天,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(Anthony Albanese)也借東盟會議,與中國國家總理李強舉行了場邊會面。會後阿爾巴尼斯表示,自己與李強進行了「坦誠且富有建設性的討論」,雙方都對「穩定雙邊關係」正在取得的進展表示歡迎,自己也將在年內訪問中國。從時序發展來看,這是澳洲總理2016年以來的首次訪華。 從高級別對話復辦、中澳總理會晤,到澳洲總理確認訪華,中澳關係經歷近年震盪,明顯已有回暖跡象。而這一變化,被認為是2022年5月阿爾巴尼斯政府上台後,澳洲調整對華政策的直接結果:2022年7月,澳洲新外長黃英賢在峇厘島舉行的二十國集團(G20)峰會期間會見王毅;11月,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尼峇厘島會見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;12月,王毅與黃英賢在北京會晤;2023年1月,中國部份放寬對澳煤炭的非正式禁令;5月澳洲貿易部長法雷爾(Don Farrell)訪華,之後便是前述的新進展。

澳洲準備與中國「和好」:經貿制裁有用,但中美澳三角關係會繼續
澳洲準備與中國「和好」:經貿制裁有用,但中美澳三角關係會繼續

埃爾多安晤普京:借黑海糧食協議,俄羅斯與土耳其大玩飢餓遊戲?

9月4日,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(Recep Tayyip Erdoğan)與俄羅斯總統普京(Vladimir Putin)在索契會晤,討論恢復黑海糧食出口協議一事。從結果來看,雙方的事後宣稱虛實交織。 普京表示,俄羅斯對糧食協議的談判持開放態度,卻也稱恢復糧食協議有一前提,即「西方停止限制俄羅斯農產品進入全球市場」。普京同時批評,西方指責俄羅斯引發糧食危機的說法不實,因為俄方退出協議後,「全球糧食價格並未上漲,實際上也不存在糧食短缺問題。」普京也強調,在卡塔爾的財政支援下,俄方願以較低價格向土耳其供應100萬噸俄羅斯穀物,加工後再運往最需要國家,但這一計劃並非黑海糧食協議的替代方案。此外,俄羅斯也將與6個非洲國家達成協議,向布基納法索、津巴布韋、馬里、索馬里、中非共和國、厄立特里亞(Eritrea)各免費供應最多5萬噸糧食。 埃爾多安則表示,土方準備承擔調解俄烏戰爭的義務,烏克蘭尤其需要軟化態度,才能與俄羅斯聯合採取措施。至於黑海糧食協議,埃爾多安稱「俄羅斯對協議的期望公平」,且關於協議的新一批建議有助協議恢復,也就是8月31日聯合國秘書長安古特雷斯(António Guterres)所說,「已向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(Sergei Lavrov)發送一套具體建議」。

埃爾多安晤普京:借黑海糧食協議,俄羅斯與土耳其大玩飢餓遊戲?
埃爾多安晤普京:借黑海糧食協議,俄羅斯與土耳其大玩飢餓遊戲?
劉燕婷

香港01,國際評論主筆,liuyenting@hk01.com。